中新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美国要与中国真诚对话,不能将一国安全凌驾于他国安全之上
作者 莫红娥 张东方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如今不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却仍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视为强敌,并被多种方式围堵。
从中美关系现状来看,双方发展关系的症结在哪?双方应做出什么改变,才能在解决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对解决地区冲突有哪些启示?
对此,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和美国汉学家、美国瓦萨学院哲学教授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就上述问题展开对话。
吴根友表示,中美双方首先应该在政治上做到相互尊重,努力开展真诚对话,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安全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安全之上,而是在已形成共识的领域当中展开合作。
万百安表示,要改善中美关系,美国必须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将中国视为敌人。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美国汉学家:中国牢固的家庭关系值得西方学习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地区冲突有哪些启示?
吴根友:“以和为贵”这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之一。在当前的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处理,都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
长期以来,整个中国农业文明基于农业生产、收获,由经验而提升出“和实生物”,即和平才能让万物得以生长。这种积极的哲学观念将和平看作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为当今社会解决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和冲突,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人类社会需要自由、民主、平等,但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即使是现代工业的竞争也无法展开,因为战争会破坏我们的生活秩序。
另外,根据社会学一般研究和调研来看,一个民族在战争之后,至少需要两代人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化解这种怨恨。所以,只有和平才能够为人类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基本前提和保证。
因此,中华文化从自己的优秀传统出发,在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中强调和谐、和平,对于当今国际事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万百安:中国有着悠久、成熟的外交传统,可以追溯到管仲和诸葛亮(时期)。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大国地位,因此它将越来越多地发挥中立方的主导作用,帮助解决国际危机,国际社会应该欢迎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
中新社记者:如何才能真正缓和中美双方的关系?
万百安:如果每个大国都认识到,自己必须找到某种方法与其他大国共存,那么大国之间的竞争就会谨慎而克制。要改善中美关系,美国必须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将中国视为敌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所争。”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美国汉学家万百安:要改善关系,美国需承认中美平等来源:中国新闻网
吴根友:中美双方首先应该在政治上做到相互尊重,恪守《联合国宪章》,努力开展真诚对话,而且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其次,双方要正常开展人文学术交流、科学和技术的交流等。同时,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安全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安全之上。最后,中美两国要在具有共识的领域里展开合作,避免零和博弈,学会共赢。
中新社记者:汉学家在美国的地位如何?美国政策圈在制定政策时,能否听得进汉学家的声音?
万百安:在中国,知识分子广受尊重,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尊重运动员和艺人,而不是受过良好教育、治学严谨的学者。美国人不太关心别人的资历,托克维尔那个时代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
我认为美国人应该多向知识分子学习,我希望美国政府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汉学家。
中新社记者:有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事务当中不谋求领导权,但是美国更倾向于获得全球事务的领导权。相较于美国,中国所奉行的政策似乎更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您认同这种看法吗?中美双方应该做出什么改变,以便在解决全球问题中发挥更多作用?
万百安:中国必将在大国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和其他国家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地缘政治形势。面对全球事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然奉行这样的思维模式,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我认为,美国民众应该与中国民众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建设性对话。因为在我看来,美国人通常不理解真正激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但在一个多强并存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承受互不理解的代价。
我希望在未来,美国会进一步认识到地缘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进一步了解激励中国民众的价值观。
中新社记者:在西方推崇“个人至上”价值观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有可能真正理解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吗?
万百安:我认为中美关系紧张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互理解。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许多美国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但美国并不总是理解中国这么做的原因。因此,在我看来,中美两国必须本着平等及相互尊重的精神,进行对话,相互学习,对话的最终目标将是让中美双方成为朋友,而非敌人。
吴根友:第一,这与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有关,他们只相信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第二,西方通过启蒙运动确立了世俗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他们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文化上有某种傲慢的倾向。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文明对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要改变自己文化上的傲慢,思考用恰当的方式寻求与中国对话,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观念在西方文化内部可以找到理解的途径,也会被他们接受。(完)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吴根友:寻求与中国对话 西方应改变文化上的傲慢来源:中国新闻网
成都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新人当家”,正全力以赴加紧备战——
向着“梦开始的地方”冲刺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7月28日拉开帷幕。近日,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吉林省长春市正式成立。
据悉,本次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由700余人组成,其中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100余所高校的411名运动员将参加大运会全部18个大项的角逐,实现了“满项报名”的目标。随着大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正在抓紧备战,期待以东道主身份取得佳绩。
从此次中国队的阵容来看,运动员的平均年龄22.9岁,男运动员206人,女运动员205人,男女运动员的比例较为均衡。
“新人当家”是本次中国代表团的显著特点。411名运动员中,有387人是首次参加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约占总人数的94.2%;344人首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占比达八成以上。只有24人曾参加过往届大运会,仅占5.8%。
对此,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刘立新表示,大运会是培养我国体育后备力量的重要舞台,不少体坛新星都通过大运会脱颖而出。“大运会是我国很多著名运动员职业生涯初期最重要的一站,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李宁、姚明、郭晶晶、刘翔、李娜、苏炳添等名将,都曾在大运会上有过高光表现。”
本届代表团中最引人关注的群体,无疑还是曾参加过奥运会的选手们。他们共34人,包括张雨霏、李冰洁、张家齐和邹敬园4位奥运会冠军。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4枚奖牌的张雨霏,对即将而来的大运会充满期待:“大运会本身是一个交流平台,我希望能和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进行友好交流,不断完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学生运动员参赛的影响,国际大体联此次拓宽了运动员参赛资格。参赛年龄由原先的“18至25周岁”调整为“18至27周岁”,由原先的“仅限在校和毕业不超过1年的大学生参加”调整为“允许在校和2020、2021、2022三年内毕业的大学生参加”。这项决定增加了运动员的选派空间,给予了更多大学生参赛机会。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中国代表团各支队伍正抓紧时间冲刺备战,力争以最佳状态迎接大运会的到来。
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及体操等项目,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此次中国队派出多位经常参加国际赛事的精兵强将参赛。如羽毛球中国代表团名单中,女单韩悦和张艺曼是国羽的第四、五号选手,具备争金实力;男单选手董天尧和王正行在最近几次挑战赛中均有出色表现;女双杜玥/夏玉婷和李汶妹/刘玄炫组合实力不俗,富有冲击力。
对于“三大球”项目而言,最后阶段抓紧磨合队伍非常关键。对此,中国大学生男篮领队刘波表示:“由于队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我们正在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人能力和战术特点进行战术设计。另外也在研究不同的对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些相对小众的集体类项目,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团队默契是当下集训的重点。据了解,参加大运会赛艇项目的运动员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24所国内高校,他们将征战赛艇全部15个小项。目前他们正在浙江千岛湖水上训练中心,以体能、技术齐抓和默契度训练为重点,进行最后阶段的备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代表团各项目运动队正通过赛前实战测验、心理调适等多种方式,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中国大学生游泳队教练员张雨涵告诉记者:“目前已进行队内第一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会放到队伍到达成都之后,会用比赛场地再做一个接力棒次和接力项目选手的选拔,一定保证最优阵容上场。”
刘立新表示,近年来中国队在大运会上屡创佳绩,此次大运会运动员选拔标准严格,让大家有理由相信中国队能够再续辉煌。“我们更大的目标是让学生运动员将参赛经历变成终生难忘的记忆,将更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
关于中国大学生代表团的参赛目标,教育部副部长、中国代表团团长王嘉毅认为,大运会不单是大学生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世界各地青年交流和展现青春风采的平台。在大运会上力争优异成绩是一方面,还需“立足主场作战,以积极进取、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的体育道德和文明素养,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大国风范,当好人文交流使者”。
《工人日报》 记者 刘兵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