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 (张远 焦键 钟翰林)对43岁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李沛而言,今天值得纪念。在X8155次中欧班列的气鸣声中,中欧班列(西安)28日迎来开行十周年,也代表着李沛来到西安国际港站工作整整十年。
图为班列驶出西安国际港站。刘翔 摄
“这十年,我在西安国际港站先后当过制动员、连接员、调车长、值班站长、调度。时光匆匆。”李沛感慨,2013年西安开行的第一趟中欧班列就是自己参与编组的,“当时听说是跨国火车,我激动的一周都神经紧绷。”
十年来,中欧班列(西安)已累计开行20897列,开行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为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这十年,中欧班列(西安)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11月28日,伴随着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的汽笛声,拉开了中欧班列(西安)发展的序幕。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丝路起点区位优势和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开行中欧班列。
自2013年开行首趟以来,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逐年递增,运输货物也从最初单一的工业机械,丰富为建材、粮油副食、轻工产品等品类。中欧班列(西安)实现了市场培育、辐射欧亚、客车化开行、集结分拨“四级跳”,西安已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今年开行量有望突破5000列。
图为X8155次班列整装待发。刘翔 摄
这十年,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
十年前,西安国际港站原名为“新筑站”,2006年投入使用,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仅有7条线路,只能办理最基本的列车会让作业。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新筑站一下子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成为了陕西中欧班列的始发站。2021年4月1日,“新筑站”正式更名为“西安国际港站”,从一个四等小站升级为一等作业站,实现了华丽“变身”。如今,西安国际港站共有线路59条,逐步形成融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化物流基地,年铁路处理货运量可达6600万吨,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也是中欧班列在内陆的集散中心。
“我全程参与了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改造,见证了它的线路、功能定位、硬化面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更亲眼目睹了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的‘迅猛’增长。”西安国际港站货运车间主任白宽锋说。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日均开行15列左右,每天平均1小时4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西安国际港站已经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
图为西安国际港站。刘翔 摄
这十年,中欧班列(西安)已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2022年10月开行了中国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后,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提升明显,固定时间高效运行班列,让客户有了多样化选择。”西安国际港站站长王保录说。
十年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把服务国家战略与保通保畅贯通起来,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坚持联网、补网、强链,提升路网整体功能。
今年7月9日,全国首趟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回程班列抵达西安,回程线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压缩5天以上,标志着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首次实现了有来有往。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7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同时,不断加大中欧班列开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内陆货源集结,“+西欧”线路已拓展至21条,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
未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交通网络,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能保障。
十周年,正青春。(完)
中新社澳门11月28日电 (王豪 李亚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仪式28日在澳门举行。作为中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
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是推动双方实质性科技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良好范例。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新聪、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投入使用仪式,共同见证签署“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长期运行管理协议。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
在轨测试期间,“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11月,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完) 【编辑:姜雨薇】